文化生活

暖到灵魂里的味道
发布日期:2014-09-25


    高中以前,我一直在家乡小镇读书,小镇不大,每逢夏天,家乡的淀里就会开满荷花,鱼儿在水中欢快地蹦跳,茂密的芦苇随风摇摆,清香阵阵。

    我的外婆很会做饭,那时年少贪吃,每逢放学,就飞也是的跑到外婆家。站在厨房门口探头探脑地盯着外婆在不大的空间里娴熟地炒菜、焖饭、熬粥,在那一团团雾气中,外婆的面庞温和宁静。

    记忆中似乎没有外婆那双巧手做不出的饭菜。无论做什么,都是可口对味的。当然,作为土生土长的白洋淀人,外婆尤为钟情于鱼虾这类食材。小虾糊饼,这个名字听来就清新自然的菜品,外婆做来也是野味、鲜味十足。磨好不久玉米面、鲜活的小虾、加上切碎的葱花、花椒面,用温水搅拌,放进烧温的锅里,以手蘸水,将其轻轻拍成薄薄的饼状,盖锅五六分钟后便可起锅。先用铲子把糊饼边铲起,三下两下就可把糊饼全盘托出。外焦里嫩、色香兼具。颗颗红色小虾嵌在泛着焦香的黄色糊饼中,咬上一口,玉米浅浅淡淡的甜混着小虾生熟刚好的鲜,佐以葱花与花椒面的调和,瞬间唤醒了舌尖全部味蕾,在胃里幸福地流转。

后来,我到离家较远的一座沿海城市读大学。和同学描述起姥姥做的小虾糊饼,有人异想天开地对我说,“是不是跟西方吃的披萨饼很像,把披萨上面的那些东西拿掉,换成小虾,就成了你外婆做的糊饼。”我一下子被逗乐。也许做法真的会有那么点相似之处吧,只是,那种味道,却只有外婆做的出。

    在家乡还有一种出了名好吃的鱼叫嘎鱼,乡亲们都唤“甲甲”。这种鱼的样子有点像鲶鱼,全身没有鳞,皮肤上有一层又粘又滑的粘液,虽然样貌看起来还有点丑,营养价值却极高,外婆对甲甲鱼的做法很有一套,仿佛与生俱来般,知晓如何利用各种材料将鱼的滋味挖掘到极致。稍大些的甲甲一般用来清蒸,做出来没有丝毫油腻之感,鲜嫩的鱼肉入口即化回味悠长,浓浓的汤汁呷上一口,经过胃路过心,通身都觉得温暖。小一些的甲甲,外婆的做法更是独特,将鱼打理干净后用开水一汆,再用竹筷把肉刮下来做成面卤,配上手擀面或者水揪疙瘩,鱼肉的鲜香伴随着料酒的滋味,从锅里咕噜噜地往外冒。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我迫不及待地从碗里加一口鱼肉,咂咂嘴,“真好吃”,听到我的肯定,外婆才会动筷,然后得意地对全家人说,“啧啧,我做的鱼,你们是学不来喽......”于是,外公便恰是时机地倒上一杯小酒,跟外婆说,“那是,这么好吃的鱼,不配着点酒喝就浪费了。”那个时候,总感觉时光漫长,以为未来日子也不过这样,每天回家,等着外婆变戏法似的变出道道美味。怎知岁月苍茫,在决心走出家门开始独立求学那一刻起,“家乡”便一点一点幻化成一个遥远的记忆,一边步步回首,一边却又迈着毫不迟疑的步伐,步步前行。

    毕业后,我回家逗留了几日。外婆的手艺未减,不过动作略显迟缓,再不似曾经那般灵活,做饭时,戴着一副花镜,满头白发,一手面泥,像是这些年的风尘。

    大学期间,去过些地方,也尝了些各地特色美食,武汉的热干面和豆皮,天津的狗不理和大麻花,杭州的叫花鸡,陕西的凉皮和肉夹馍。都吃,都喜欢,但爱不起来。如今,我来到离家更远的南方工作,在喜爱浓油赤酱、口味偏甜的上海,努力寻找着曾经熟悉的味道。外婆打电话常问我是否吃得惯,我满口说,“当然,到哪里都能遇到我想吃的。”外婆不依不饶,“那也不如外婆做的好吃对不对,你的口味我最知道了,南方跟北方一定是不一样的,唉......”外婆就是这样,你本想嘻嘻哈哈敷衍过去,她偏偏给你说出来。毕竟,外面世界里的饭再好吃,终究少了点来自家乡的炊烟与饭香。

    美食,不仅仅是为了进食,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生活气息。外婆的饭永远是朴素的,热气腾腾的,透着一股子暖和劲儿。那种气息中,弥漫着外婆饭菜的味道,那是暖到灵魂里的味道。它永远安静地等待在那个称之为“家”的地方,守候我每一个想念的时分,不曾离开。


                     (郝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