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年轻人失去奋斗精神了吗
发布日期:2021-08-17

       在《问答》节目中,白岩松问年轻人:“难道你们想要的是房价很低、工作随便找、女朋友随便找、没有压力?不会吧!”这一问将他送到了风口浪尖,在网络上受到了年轻人们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


       于是有人感慨道,年轻人失去奋斗精神了。


       如果单从这一论点来看,仿佛确实是这样。“丧”文化很早以前便在年轻人中流传,如今更是大行其道,人人皆以“打工人”自比,在职场中信奉“佛系”,拒绝“内卷”,喜欢“摸鱼”,生活中则“躺平”,不买房、不相亲、不结婚、不生子。


       这么看来,年轻人好像确实“不奋斗”,但,他们只是有点累。


       很多年轻人其实活得很累,在个人层面,他们普遍走在既定的人生道路上:一成不变的学习,不感兴趣,提不起干劲;好不容易脱离“鸡娃”的状态,又马不停蹄地加入“996”甚至“007”的职场大军,生活一眼就可以望到尽头,身边前辈都是自己老去以后的样子;工作环境、薪资待遇、个人前途,都与期望不符,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落差;看到他人的成名、成功、暴富,对自己的事业失去认同感,当下的能力却又撑不起那些梦想……而在宏观层面上,消费主义的诱惑和资本“割韭菜”行为不断上演,生养成本、居住成本不断提高,这些都不是年轻人能轻松面对的,这在客观上加深了焦虑。用当下流行的说法,那就是“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迷茫”。


       但年轻人真的全部选择“躺平”了吗?当然不是,他们早就找到了自己的前进方向,那就是对党的信仰,对中华民族的信仰!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既是年轻人们思想上的灯塔,也是青年们手中的利剑,它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无数先烈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指导当下实践的教科书。《毛泽东选集》已是清华大学图书馆被借阅次数最多的书籍,鲁迅也成为当下网络上最受青年欢迎的作家,主旋律题材剧的热播也说明了年轻人思想的转变,从《山海情》到《觉醒年代》,剧中出现的伟人们成为年轻人内心的偶像,小鲜肉扎堆的偶像剧已经不再是夜间最热播的电视剧,郭敬明等描写消费主义靡靡之音的写手也不再收到追捧。


       恰如百年前,共产主义指引着新青年们完成了开天辟地的壮举,21世纪的新青年们高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接续奋斗。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们身先士卒,奋战在防疫第一线,其他青年也不甘落后,纷纷以志愿者身份下沉到各个社区,在最基层发光发热;在百年一遇的洪水前,青年们组成青年突击队,奋不顾身,日日夜夜巡逻在随时可能被淹没的堤坝上,不放过没一个可能导致溃堤的隐患;在中央提出的震惊世界的脱贫攻坚任务中,青年干部们深入贫困村镇,精准扶贫,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给农村带来新风,在这人类壮举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工地上,在写字楼里,在各行各业,年轻人们越来越多的成为中坚力量。这一代年轻人,是中国有史以来体量最大、质量最高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赶上了中国国家实力崛起的时代,新中国建国和改革开发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带给了年轻人们无与伦比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西方国家普遍不及格的表现则将曾经公知们描绘的那个虚假的“美好的普世价值”彻彻底底的摧毁!实践证明了党的道路无比正确,那青年们也将沿着正确的道路继续砥砺前行!


       “当稻花抽芽,稻米成熟时,我们仍会想起您”。


       袁隆平院士走后,自发送别的人流中,年轻人占了很大一部分,《湖南日报》在报道中提到,一名“95后”坐了17小时火车赶到长沙,他说:“生前我没见过他,今天我一定要看他最后一眼”。


       当今的年轻人,绝不是外界所谓的“最差一代”“失去了奋斗精神”,他们是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对国家和自己的未来有着自己思考的21世纪的新青年,在奋斗的路上,偶尔也会有疲惫,他们会暂时停下脚步歇息一下,但不会很久,他们就会提起精神,以昂扬饱满的斗志继续前行。(袁襄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