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让《十典九章》内化为心灵的寄托
发布日期:2014-08-29

 翻开中建行为规范《十典九章》,便不由被那一句句古人先贤的教诲而吸引,这些教诲传诵千年,历经世代后人的躬行,已经凝聚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魂。如今,将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精髓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并融入我们所从事的建筑事业与铁军梦想,既是对精神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的开拓。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无法走远,同样,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也无法继往开来、持续发展。《十典九章》为我们树立了精神旗帜,指引了价值方向。

 这些通古贯今的行为规范,加之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出了继承性与前瞻性的有机契合。如“持续创新”与“绿色人文”的提出,十分贴近当下建筑行业发展中所呈现出的症结与矛盾,极具现实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事业飞速发展,但不少问题也随之产生,甚至不断累积。2014年7月6日《人民日报》刊文《“山寨建筑”暴露文化危机》,便切中要害地指出了目前建筑行业存在的过度奢华求异、贪大求洋、规划不合理、创新动力缺失等问题。建筑作为一种实在的文化载体,镌刻着一个民族、地域、社会的生存和延续。每一座建筑虽然缄默不语,却与周围的环境,与脚下的每一片土地,与身边的每一棵树息息相关,同时它也能够作为一种符号、一种基因,传承一个地方的一段历史或者一种精神。泰戈尔曾说过,一个民族应该把精神最上层的东西奉献并传承给未来。同样,作为有责任的建筑企业,就当把城市的繁荣与社会文化的继承以建筑语言的形式完美地表达出来。由此可见,中建行为规范的确立,“超前五年想,提前三年做”、“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的提出,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当然,道不可坐论,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确保我们良好的企业文化得以有效执行。“诚信”、“品质”和“规范”对于中建人来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看到,就在今年4月份,浙江奉化某小区一栋5层居民楼突然倒塌,而在刚刚过去的鲁甸地震中,也有不少新盖的民房不堪地震的撼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一片废墟之上两座希望小学却坚强地经受住了考验。这些真实发生的场面,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任何时候,品质保证与专业规范都不可掉以轻心。中国建筑始终以“拓展幸福空间”为使命,如何能够真正达到精细化、标准化,“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何让我们经手的每一座建筑都能称其为“佳品”,如何能为他人守护一份安稳的“幸福”,这需要我们万千中建人毫不松懈努力,让敬业精神以及得体有序的礼仪规范浸入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让拓展幸福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信仰。

 对信仰持之以恒的坚守则源于一颗清正豁达的赤子之心。对一名中建人来说,倘若心术不正,没有清正的行事作风和对建筑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那么再多宏观的道理都无法支撑起一个坦荡的君子。不由想到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上世纪40年代,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梁思成毅然选择留在国内,托着病残之躯流亡到四川李庄,凭借着多年来对那些失落在荒郊野岭之间的古代建筑遗迹的潜心考察,努力探寻埋藏于这些遗构之中伟大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力量,著成《中国建筑史》,实践了“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自己来书写”的誓言。解放后,他又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物的设计建设。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说,“建筑师的业,就是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的反照镜。问题十分繁难,责任十分重大。”而就是这样一位心怀赤子之心,把一生都奉献给中国建筑事业的老先生,却终其一生都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为中国建筑行业的后继之人,我们只有如梁先生这样,永葆清正豁达之心,深爱脚下的这方土地,甘愿为祖国的建筑事业抛洒全部热血,才能走得更远。

 十章九典,76字贯穿。文字虽短,蕴涵深刻,任何一项都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用心践行,内化为我们心灵的寄托。作为一名刚踏入中建大门的新员工,更期待着能在未来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与伙伴们一起筑梦,让城市更加美好,让乡村更加和谐,让我们的每一座建筑都充满魅力。

(郝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