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高山景行
发布日期:2018-11-26

11月的北京,北风萧瑟,空气中透着寒冷和干燥。山也没有南方山上四季如一日的的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反倒像蒙着一层灰色的纱。光秃秃的山顶,墨绿色的松柏和泛黄的树木交杂着,冷冽的天气造就了单调的自然景观。在草木零落的环境下,一切都无所遁形,倒是不用担心脚下会有哪些突然窜出的小虫。

而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些黯淡无光,无聊乏味的北方风物,在熟悉它的人眼中,却有独特的味道与魅力。冷风中呼出的白气,反倒是在万物生长的春天都不曾感受的旺盛生命力。四季轮转,节气分明,在不同的时令阶段搭配着不一样的天地往来,让人生进程与自然演变达成无可匹敌的默契。春夏如初生青年,秋冬如不惑之岁。这种不谋而合,像是千百年的约定成俗。

一路登山,走过脚下陡峭的坡路与悬在两座山峰间的木桥到达圣泉山的核心景观观音寺。观音寺,观世音。每一座寺庙都带着它与众不同的禅院气息。在观音寺的空地上等候休息,心中升起不期而遇的朝圣感。静谧的环境,风经过带起的空荡荡,是没有张之于口的神思流转。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我们心声交会的时刻。此刻的圣泉山,倒像是置身林间小溪水潺潺。

听当地人介绍,据此处寺庙到峰顶还有700米的距离。上面的路就不再是人工修葺的坡路了,比较难走。都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不出100米看到了形状如龟的岩石,其附近的石洞底下还有一方打坐的痕迹。

触摸着石头的纹路,想象着这里若有禅修之人,会是怎样的生活。或许没有晨钟暮鼓,只是顺着晨夕和自然规律,在悟道修道中过着不知外界光阴的生活。在愈发清苦的日子里,偶尔朝着来到这与之产生短暂交集的人拱一拱手。像是修闭口禅,渡己的同时给有缘人几秒聆听。多少人转山转水转佛塔,转不出自我。想起来,这就是读书时讲授佛教文化的老师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许多奥义只能在心无所停驻,惯看秋月春风的时刻方能顿悟。

再往上爬,看到前方草丛的石碑上雕刻着汉乐府《长歌行》的几句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免有几分感慨。怪不得说最肯忘却古人诗。如今看到它,在我不曾来过的圣泉山,倒是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出不同的意味。这样看来,又岂是阳春布德泽呢。在这个秋高气爽的独特时令里,感受着古人穿梭古今所赋予的恩惠。这些古老的诗歌,透过陌生的作者与叙述,让年轻的心焕发活力,就像白昼照在身上融进的阳光。正是这些人文活动的参与,造就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多层级感观。

古人观乎山川虫鱼鸟兽,皆有所得。而后人览之,亦将有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无论是辽阔峰顶,还是古人的暮霭烟云,禅道义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赵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