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四十年,家庭蜕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亲情
发布日期:2018-10-12

中国人历来都是非常具有家庭观念的,家是每一个人温暖的港湾,而提到家,难免要想到那座或高或矮,或大或小的房,只有房才能具体的承载起一个家。
改革开放四十年,人们对于家的感情从来没有改变,房子作为一个家的具体表象,却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应该记得,改革开放的初期,很多乡村里还有茅草房,四壁是用黄土和石头垒的,低低矮矮的,下雨的时候经常漏水,时隔多年,现在的新农村,住草房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很多村里盖起了楼房,这在老一辈人看起来,是当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早年间,很多人都有过棚户区的房子的经历,居住环境非常差,空间狭小,卫生条件极差,冬天的时候水管经常被冻住。但是随着棚户区改造,很多家庭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商品房,水、电、气一应俱全,居住条件得到了质的改变。

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有一个群体解决住房的途径主要依靠集体单位分配,也就是俗称的福利分房,这在当年是很多体制外的人非常羡慕的事情。尽管当时分的房子都不大,很少有超过60平米的,但对当时住够了平房、弄堂的人们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改善了。
时至今日,福利分房也已经成为了历史,商品房成为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主流,人们的选择余地更加宽泛了,住房面积也由原来的几十平方米扩大到了上百平米甚至更大,住的越来越宽敞,人们对于住房的追求也变得越发时尚。很多城市的高层住宅、复式楼、洋房小区、清幽别墅区犹如雨后春笋般鳞次栉比。如今的人们在选择住房的时候,可不单单考虑能住就行了,面积、环境、交通、格局、朝向、物业、抗震等级等等,都是我们选择住房的要点,家庭里房间多了,私密空间有了,一家人拥挤入睡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城里的变化其实更大,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3.6平方米,四十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已经跃升至近40平米,名副其实的蜗居变舒居。

1986年我的伯父因工作需要,调到了县城的发电厂。那个年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他分到了的是一套一间半的住房,46个平方米的旧房,卫生间也非常的狭小,门、窗也是最原始的钢体结构。 到了1989年,单位第二次分房,分了一套新房子,面积58平米,两个卧室都朝阳面,觉得生活一下子阳光灿烂。在这所房里住了接近十年,后来换了一个稍大点的,不过也没超过70平米,我的伯父平生第一次有了书房,当时觉得非常满足。如今,人家住的是148平米的大房,大客厅三卧两卫,室内家电一应俱全,生活品质发了质的变化。虽然没离开电厂,没离开县城,但还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改革开放40年住房的变化。

中国人重视房子,也关注房子,这不是说中国人物质了,而是较其他民族而言,我们更在乎的是“家”,我们享受和眷恋那种温馨的感觉,我们也更愿意让亲情在一个更加趋于完美的空间里交流,每一个人都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好房好家是每一个家族最朴素的愿望和目标,家好了,国家也就更好了,建筑人的担子和使命自然也就更重了,我们愿意乘着改革开放的劲风,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安得广厦千万家,让千家万户尽欢颜。(窦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