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修身以强志向,团结以促发展
发布日期:2018-09-11

读完《梁家河》,感触颇深。一群北京知青,带着好奇感走进梁家河,当理想与现实对视时,美好的想象被现实击的粉碎。那时的梁家河贫穷落后,陕北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庄稼难生长,粮食不够吃,每年过了正月十五,村民便不约而同出门“寻吃”;有人一年只有一套衣服,缝缝补补,四季都穿它;人们住着有臭虫、老鼠的土窑洞;出行时,尘土漫天飞,直冲人鼻子......初到梁家河的所见所闻是城市与乡村、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的鲜明对比。而这种对比,会直击人心里,留下深深印象。知青生活,7年时间,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五关。后来习总书记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这个小村庄,青年习近平启迪了思想、丰富了精神世界,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

“我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我相信这里的明天会更好。”志向在青年习近平心里萌芽。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心中已立大志,就要努力去实现,如何实现?寻一个落脚点,那就是修身。如何修身?首先从读书开始,学习是修身之本。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揣着砖头一样厚的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也不忘拿书阅读。在梁家河人印象里,青年习近平似乎随时都带着书,走到哪儿读到哪儿。“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学习,即使身在封闭的小山村,也知晓着这大千世界。其次,学以致用,身上要有“泥土味”。不要将学习停留在书本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结合实际,变理论为实践。当实践时,就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行动上讲究方式方法,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项目现场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人员照本宣科管理工人的现象,工人听不明白,导致指挥与结果背道而驰,进而两者之间产生矛盾。管理人员认为所学的理论知识便可顺利开展管理工作,殊不知有时候工人的“土办法”或许才能提高效率。“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学很重要,炼更重要。转观现代年轻人,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不乏有立志虚化,不明确前进方向,知行不合一,甘愿做行动上的矮子的人。而广大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梁家河》道出的精神,需要年轻人认真学习。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干事,通过学习实践,把自身本领搞好,升华精神世界,努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修身以强志向,夯实了基础,接下来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实现青春梦想。

人,来源于生活。不管是学习、生活、工作,都是集体性。而在一个团队里,团结就尤为重要,唯有团结,才能形成力量。习总书记深受父亲话语影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做每件事情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人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所以,青年习近平,以他的“团结观”,在梁家河,把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也正是这种“团结观”,使他逐渐形成了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同样,我们干建筑工作,团结,十分重要。第一,工地是个小聚落,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聚集在中建二局工地,大多数是离家千里。这时,只有融入这个环境,彼此用心相处,不诉苦、不埋怨、不抱怨。讲团结,善于团结,才能感受到项目这个大家庭的温暖。第二,项目团队建设,团结就是力量。一个工程从开工到竣工,需要项目各部门的紧密配合,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由领导干部带头,项目领导班子是整个团队的核心所在,领导干部之间团结,明确项目发展方向,核心引力自然发挥它的作用。书中写到,北京知青王翠玉这样评价习近平:“在习近平眼里,没有高高低低,没有看得起谁,看不起谁。他待人讲话,总是面带笑容,总是很和气。这是很不容易的!”身为项目领导干部,要学习这种不容易。对待错误,带头认识,改正,总结。对待同事,理解包容方能近心知心。犹如小溪终将汇入大河形成波涛汹涌,团队的每一股力量终将汇聚成战无不克。唯有团结才能促进发展。

习总书记说,“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中国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建筑人的中国梦。不管身在何方从事何种职业,为了心中志向努力奋斗的你,先从修身开始,修身以强志向,团结以促发展。(段振文)